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 > 正文

杨强立:中国山水画的情与境

【艺术简历】

杨强立,1965年8月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中共党员,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三百工程”文艺家,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协会诗书画艺术院副院长、长沙画院画家、湖南省企(事)业文联会员,湖南省群众文艺家学会美术专业委员会理事、出版有《杨强立画集》《杨强立山水画集》等。2019年在北京荣宝斋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2020年在湖南省文化馆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被北京荣宝斋,台北故宫,湖南省档案馆等及众多私人收藏。

墨攻《太行烟云图》(中国画)246cm×126cm

中国山水画的情与境

作者:杨强立

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余年。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觉醒便以图案方式纪录下来。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线刻表达着观念性文化的内涵,定居的农耕文明起源,不仅让人认知了工具美,亦让人于器之上认知了形上美。艺术不但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想象,还是一种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征。

墨攻《归》(中国画)245cm×125cm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几千年的艺术实践告诉我们,它是一门传递中国式审美和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艺术门类。中国山水画重思想、尚人文、讲感情、有意境。中国山水画的精神内核就是传递中国的智慧与哲学,它以笔墨为基础,以意境为宗旨,倾注画家的思想和才情,进而寓情于画、以画言志、以画抒情。中国山水画讲笔墨精神。这里我们所言的“笔墨”,既是说中国画的技法,也是说中国画的格调。中国山水画讲气韵。历代中国山水画家都将气韵视为至高境界。

墨攻《风在山峦》(中国画)267cm×145cm

由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山水画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意境。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李可染先生在《山水画的意境》一文中曾说:“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墨攻《云岩雾霜》(中国画)245cm×124cm

日常生活中,常常用“意境”这个词。比如说,一首诗很好,我们就说:“这首诗很有意境。”一幅画很好,我们就说:“这幅画很有意境。”这个词在中国山水画领域用得多,也十分重要,然而,对于究竟什么是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这是我们创作者必须要搞清楚的问题。中国山水画的核心价值是“美”,我们通过对“美”的诠释、追求和实现,进而来感动观众,进而来引起共鸣。那么,这一种美,实质上就是我们中国山水画作品所构建出来的意境,也就是我们中国山水画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感情。

墨攻《风在山峦》(中国画)200cm×125cm

中国山水画最讲究、最注意的就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中国山水画之所以能够感动观众,成为一门历朝历代都备受青睐的艺术,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山水画的审美价值。这个审美价值的关键就是“情与境”,它总是在反映“境”的同时,相应表现作者的“情”,即作者能借形象表现思想感情,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

墨攻《天歌》(中国画)85cm×50cm

“意境”是中国山水画中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这一艺术辨证法范畴内容极为丰富,“意”是思想感情的表现,即这里所说的“情”,“境”是形神与物象的统一。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实践中,感情、景物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而中国山水画所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更是独具魅力的诗意表达,给人以审美想象空间。

墨攻《锦绣山河万年青》(中国画)136cm×68cm

然而,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有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特性。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中国山水画是通过笔墨精神的贯彻、实施来表现意境的,其中的散点透视﹑虚实处理﹑计白当黑﹑意象造型等,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时空境象而采取的表现手法,这些手法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在画面之中不断地营造广阔的艺术想象,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像蕴含著更为丰富的思想感情。其实,中国山水画的情与境,就是创作者用自己的艺术实践来表达胸中之意,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情感,来表达对中国文化的感悟,创作者把这种情感写与笔端,让人们慢慢体会这种丰富的内涵。

墨攻《金色的秋天》(中国画)136cm×68cm

确实如此,古往今来,关于“意境”的研究与讨论不绝于历史,绘画如此,文学亦然。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二:“云栖修篁夹道,意境殊胜。”端木蕻良《关山月的艺术》:“画梅花的,很少能闯出林和靖式的梅花品格,总是强调暗香疏影这般意境。”李可染先生还说:“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墨攻《峭拔孤傲图》(中国画)153cm×42cm

在我多年的中国山水画创作实践中,我一直都在追求“画要耐看”,这是一个老百姓常用的观点,仔细想想,看似简单的语言,其实说到了中国山水画的核心问题。归根结底,“画要耐看”,其实就是作品向世人传递的一种审美价值,向这关键的就是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要做到画有情境,我们必须要能真正地去热爱生活、深入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清代唐岱说:“画学高深广大,变化幽微,天时、人事、地理、物态,无不备焉……胸中具有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有纵横万里之势,立身画外、存心画中,泼墨挥毫,皆成天趣。”黄宾虹说:“吾人唯有看山入骨髓,才能写山之真,心手相印,益臻化境。”对我们来说,要创作有情有境的山水画,仅有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文化的修养、艺术的修养和生活的修养。

《青原山》(中国画)45cm×30cm

湘西松翠图》(中国画)136cm×68cm

《武陵烟云图》(中国画)68cm×42cm

《雪山雄姿》(中国画)102cm×34cm

《雲山浩荡》(中国画)102cm×34cm

《暴风雨》(中国画)68cm×68cm

《沧波共白头》(中国画)68cm×80cm

湘西武陵烟云》(中国画)68cm×42cm

《江西流坑古樟树》(中国画)68cm×42cm

《松泉图》(中国画)35cm×17cm

《彩虹飘万里》(中国画)136cm×68cm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