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至7日,合肥工业大学数学学院赴甘肃白银乡村振兴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水泉镇大黄湾村进行走访与调研,旨在探寻高质量高水平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大黄湾村于2022年10月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团队首先前往大黄湾村的乡政府和村委会进行调研,与村长彭芬同志进行深切交流。
在采访中彭村长提到了当地种植的大枣,“枣子好得很,卖不出去嘛”,大枣个大、肉厚、香甜,但是因为交通不便、气候多变等一系列的问题却导致销售遇到了瓶颈,彭村长说大枣滞销是目前黄湾村最迫切的痛点问题,“我们也考虑过电商这些,不行”。村委会表示黄湾村希望能着重发展旅游业,却苦于景点太少、没有酒店、饭馆等没办法留住游客,大家往往待半天就走了。
通过彭村长的介绍,团队了解到近年来大黄湾村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
图为实践团采访当地村委会
为深入了解黄湾村经济发展和村民经济情况,学院常山老师带领团队在村民中开展了随机走访,同学们积极调研并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农村的经济状况、社会发展、农民的生活状况等,与农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村民家中,常山老师与村民们交谈,了解了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收入情况与生活幸福度。
通过走访村民,团队了解到目前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为玉米育种(目前已经是黄湾村最重要、普遍的收入方式)及养殖业。通过村民介绍,“玉米育种一亩地能挣3000多块钱”,较之传统农业收入可观,一户最少只需投入两个成年劳力便可经营几至十几亩育种地,因而成为黄湾村众多村民的选择。
在和李叔叔等村民的交谈中得知,黄湾村村民的收入在开始玉米育种之后有了明显提高,之后便一直保持原状而没有大的突破,村内年轻人几乎全部外出工作,村内产业中规中矩少有创新。而一直闻名的黄湾大枣也早已失去销路,虽然村内仍有大量枣树,但商贩收购价极低(甚至逼近采摘人工费),村民又没有其他销售途径,大枣产业已经几近瘫痪。
除育种之外,不少村民为增加收入还额外经营养殖业。团队成员们在村民常伯伯家里参观了鸵鸟、肉牛与小羊羔等各种养殖动物,并且常伯伯还为队员们详细介绍了肉牛的生活习性与养殖方法、鸵鸟养殖的注意事项等,最后常伯伯介绍一只肉牛带来的收入可达一万元以上,目前他家已有三十余只肉牛。在参观养殖地的过程中,拓展了团队成员的见识,同时也为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路——农畜兼营。
图为实践团参观常伯伯家养殖场
经过问卷调查,村民们都在生活幸福度一栏选择了“满意”或“十分满意”,和谐幸福的村风民情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但村民们保守不敢创新的态度却阻碍着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存在景点吸引力不足(仅有北武当山、黄河渡船、古村落)、商业化水平不高(村内没有酒店、饭店等设施)的问题,旅游业发展仍有很大困难。
本团队助力当地经济振兴,目前拟在景区文化挖掘上下功夫,充分挖掘鹯阴古渡口、福寿山石刻、黄河岩画等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景区文化内涵,讲好平川旅游故事。同时,团队队员计划将在旅游产品开发上做文章,希望能联合当地政府引导当地村民种植瓜果、草莓、绿色蔬菜,大力发展休闲采摘农业;开发小黄湾红石板烧锅盔、黄河鲤鱼、麻腐包子、山羊肉等特色美食;建设黄河奇石馆,推出黄河籽玉玉镯、玉坠等旅游产品。
同时,当地的交通、医疗等设施均不是非常便利,团队建议利用优秀的旅游项目吸引投资进而加大建设投资,而这仍需和当地政府共同合作。
继续育种之路,兼顾养殖之业,积极寻求大枣销售新方法,努力开拓旅游新面貌,探寻乡村振兴合理规划,黄湾村振兴拉开帷幕。
图为实践队在黄河石林走访合影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